年10月15日,张爱玲访问台湾,与作家王桢和(右)及其母亲(左)合影。摄于花莲。
作家评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等多个领域,其中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的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她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她的小说还打破了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界限。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自成一家,为中国小说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度量价值。读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令人渐渐上瘾的过程,她作品里的每一处文字都会染上她的气息,她是清冷又骄傲的,她的文字也如她一样清冷。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的特色在于细腻的的刻画。这种细腻体现在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中,细致的描写却丝毫不拖泥带水,看完后让人可以马上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此作品一部分反映了当时小市民的普通生活,一部分反映了张爱玲的自身境遇。她的小说有一个特点:每部小说的结尾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而这也正是她的小说的魅力之一。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人物访谈问答:
1.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呢?
张爱玲小说摒弃了“五四”作品中女性对男权社会单一的控诉,而是“让女性在自己的位置上自演自绎,呈现其矛盾、压抑、自我冲突以致丑怪畸形的深层面貌”。小说叙事的主要聚焦者都是女性,其小说中的女人大多居住在上海或香港,有新式知识女性如白流苏、敦凤等,也有落后封建的传统女性如曹七巧、霓喜等。张爱玲认为,外在的社会因素对女性的禁锢固然是造成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女性心灵深处的自私、软弱和奴性意识。人的悲剧性命运不仅存在于外界的威胁,更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人类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来源:姚玳*,《想象女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2.张爱玲对中国文学史有哪些贡献?
上个世纪40年代,张爱玲以《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在那个“低气压的时代”的上海文坛引起一片沸腾众议。我们或许可以还不能把她称之为“文学大师”,但谁也不能否认张爱玲小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她的小说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在表现技巧上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突破,形成了“说书人的构思、冷静的叙述心态、参差对照的写实手法、感觉外化的心理描写、突出的个性化的直觉意象以及苍凉的美学意境共同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体”。这一文体对现代人们的创作起着一定的文本示范作用,这是她对现代小说的最大贡献。张爱玲信奉传统作家的“文学是人学”的创作理念,并不断实践。当对人的本性和命运的探讨被很多人忽略的时候,张爱玲的小说却充分展现了日常生活中人的欲望和生存困境。也许正因如此,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同时,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魅力还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借鉴她的手法和理念进行创作的作家为数不少。港台作家中,白先勇笔下的“台北人”是张爱玲上海、香港传奇中女人的翻版;施叔青创作的香港传奇系列可说是张爱玲笔下香港故事的延续。内地也有不少作家模仿、学习她,如叶兆言、苏童、王安忆和铁凝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她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是不可抹杀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毫不犹豫地记录下张爱玲的名字。(来源:张宏,《张爱玲小说的文化品格》,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年,第2期)
3.张爱玲的作品形成了怎样的艺术风格?
一位批评家说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风格的卓尔不群是其作品存在生命力最有力的说明。而以作者的名字名其风格,更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张爱玲拥有这样的荣誉,她的作品被人们称为‘张爱玲体’。”的确,张爱玲的成功,不仅在于她笔下独特的“传奇”故事,还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张爱玲是人物刻画的巧匠,她成功地塑造了各色人物,包括一系列变态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两性心理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融合描写,由此反映出人物心境的变化,体现了张爱玲对人物丰富复杂内心的深切理解,揭示出某种社会根源,使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深度。小说的叙事方式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并采用反讽和参差对照的写法构成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时空设置、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等方面的安排上独具匠心,使小说呈现出色彩纷繁的形态和悲悯苍凉的美学基调,将读者一步步引进作者营造的苍凉世界里去。小说营造的意象丰富而传神,她善于将听觉、嗅觉、视觉等感官调动起来,具有鲜明的视角性和立体感。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别具一格,文字既典雅又通俗,既艳丽又灵透,造语新奇,通感的手法运用得当,艺术感觉异常敏锐精微。其小说用古典小说的外壳表现现代的主题,能把现代派小说与传统的民族写作形式相结合,做到了融通雅俗,沟通中外,既提高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品位,又缩短了中国现代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距离。名家趣事这是一个关于张爱玲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她本人高度近视,却不喜欢戴眼镜,这个习惯曾被钱钟书吐槽。陆灏在《东写西读》提到:“对张爱玲,钱钟书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戴眼镜,总是眯着眼……不如苏青朴实些。”因为不戴眼镜,她看东西时养成了一种俯下身眯眼看的习惯,宋以朗提及自己童年时张爱玲来他家,他说;“根据我家老佣人阿妹的暗中观察,她最爱吃的似乎就是隔夜面包,大概是有胃病问题。至于外表,她身材高瘦,打扮朴素,阿妹分析说衣服都是她自己裁的,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是印象中没见过她穿旗袍。记得最清楚的,倒是她近视深又不戴眼镜,看事物总要俯前——也许她担心把我和姐姐混淆了。”张爱玲在意外观,戴隐形眼镜的习惯一直保持到70多岁,在她留下的照片里,戴框架眼镜的照片比较少,有一张在港大读书时的证件照,笑起来呆呆的,颇有一股书生气,这是张爱玲的另一面。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