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之道,不过是凝其精神,固其智慧。一件雕刻就是一刹智慧的凝固。雕刻的结构布局,技法线条,形体意境,还有想象力,都是在形成刻画者一段灵感的特征,都是雕刻家灵*的某种延续。朱碧山要子孙永保银槎,朱松鄰传于子孙的衣钵。将前者看成是一种风格,将后者当是一种精神,这些故事连贯起来,就是雕刻记载,就是雕刻传统。
想象力是艺术的翅膀。东晋的孙綽,曾观画而邀作《游天台山赋》;清代的郑日奎,在游记里记录浙东钓台的神游经历;当代的莫言,不曾到过俄罗斯,却洋洋洒洒写出万言的俄罗斯散记。这些文学创作的想象,古今所在多有,不一而足。南朝的宗炳,将所游历之地,绘于居室,则自称卧而游之。种种的故事里,世界都是由这张想象之网编织而成的。文学与绘画如此,其他艺术也概莫能外。特别是雕刻,里尔克谈论罗丹时,说雕刻是一种又真切又抽象的想象艺术。
罗马神话中有一个门神叫雅努斯,也是罗马人的保护神。它有两副面孔,一前一后,一副面孔回顾过去,另一副展望未来。现代中国的雕刻艺术,也应该有两张面孔,一个看着传统,一个看着西方。经过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观念与成就的雕琢后,雕刻世界自始也变得有点不同。历史、艺术的形成,都是曲折而复杂的。今天的雕刻,溯其源流,可以说是由古今中外多条支流汇聚而成的。但是,这些支流中还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流,就是文化传统。
没有什么艺术能离开文化传统的熏陶,也没有艺术家能脱离文化传统。迄今为止,雕刻艺术家的特点是,有学习西方的,有继承传统的。但两者之间的融合,却是少数的。少部分沉香雕刻名家,由于自身的学养与训练的经验,从西方到传统的吸引过程中,结合成为一个独特的雕刻家,这是个人与时代多种力量合力影响的结果。这种独特表现为,创作精湛的雕塑,多种材质雕刻的能手,能令一种香料变得更神奇的魔力。从中似乎能看到那潜在的线索:西方与东方;古典与现代;多维视觉与澄怀观道。
这种香料叫做沉香。形容沉香为香料,其实不确。它叫天香,自古以来即被称为上圣之圣,高天之天的物质,质地更接近于木材。它的功能遍及人类的生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有“一片万钱”之说,同时也是十分难得的雕刻材料,从来由于数量稀少,用于雕刻受到限制。不仅如此,沉香雕刻稀罕,材料的罕见是一点,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沉香雕刻难于施之雕刻。沉香是一种天然物质,大小差别、比例不同、疏密不一等因素,都异于它者,所以雕刻不易。故而,雕刻沉香需要功力,也需要般若之智。在佛教或者梵文语系之中,般若含有智慧之意。
雕刻艺术需要智慧,其实,解释一件雕刻也需要智慧。罗丹曾说,他至少要费一年的唇舌,才能把他的一件作品形容尽致。如此说来,罗丹需要解释他的作品,就要活上一万年才行。人不能活万岁,但他的精神、他的作品或许能。同样,对雕刻的审美与理解也需要智慧。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受到的责难与赞美同样多,所以说艺术之难,雕刻之难有时还在于此。但是除了争议之外,好的雕刻,也许还存在神秘之处,就是令每一个不同的观者,从中看到自我,领悟到自己想要领悟到的。看到的这个自己,有时是自身审美的延伸,有时是某种赏心悦目的共鸣。而这面镜子到了雕刻家那里,则变成出规入距的法度,或者是神圣、意境、世俗的表达。
两千年前,佛教的智慧之光传入。这时期前后,沉香兴起,从此穿越繁华的王朝,度过了千年奢华时光。沉香雕刻,也在这些时代中展拓、更新。从那时起,它生气盎然的雕刻,它的芳香便开始释放,香之味留得格外漫长,至今仍未消散。
往期精选文章
神奇沉香,竟让他起死回生?
一克万金的极品奇楠一般如何使用?
说说海南沉香及奇楠,那无数玩香人的梦想!
菲律宾沉香—被遗忘的传说
奇楠沉香:我与马云之间的距离!
奇楠(棋楠)沉香都来自哪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