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小城大产业
仙游:当“一串佛珠卖上千万”已成传说
晚上七时许,陈剑辉和妻子正在收拾摆满了佛珠的商铺。此时,店里已无客人光顾。若是在五六年前,即便到了晚上八九点,他们还在店里忙碌着。这间名叫阿龙珠业的商铺,总面积大约15平米,主营金星小叶紫檀佛珠,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的佛珠集散地赤荷社区。
在中国,如果你看到有人佩戴佛珠,那么这串佛珠十有八九是来自福建仙游。更确切地说,是来自陈剑辉所在的榜头镇。
这里所说的“佛珠”只是人们的一种俗称,实际上首先是一件文玩饰品,未必与“佛”有关。制作“佛珠”的材质不拘一格,仙游则主要以木珠著称。
仙游县官方的说法是,该县生产的小叶紫檀、黄花梨、菩提等佛珠手串占到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木珠第一县。但仙游县佛珠协会秘书长蒋玉飞在接受第一财经1℃记者采访时说,“那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说法”,该市场份额至少在九成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榜头镇。
从年兴起到年达到顶峰,不到三年时间,木珠产业给仙游县创造了奇迹:在该县木珠产业重镇榜头镇的车站周边,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商铺年租金由元涨至15万元;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起了手作坊,相关企业多达上万家,十家有九家赚钱。小小的木珠串也在那几年里被疯狂爆炒。
从年下半年开始,仙游佛珠产业急转直下。价格暴跌的同时,不少商铺已经关停。
如今,很多像陈剑辉这样的商家在尝试着转型和突围。
榜头镇如今冷清的街头林春挺摄
边角余料刨出的产业
仙游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隶属莆田市,与台湾隔海相望。从厦门北站乘高铁出发,大约50分钟后,即可到达仙游高铁站。
从仙游高铁站乘出租车大约半小时后,突然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富有中国古典色彩的高大的街道大门,大门正上方写着“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第一街”的黄色大字。榜头镇到了。
出租车驶过大门之后,宽阔的街道两旁,几乎是清一色的木质家具店。作为仙游县人口最多的红木家具重镇,15万人口的榜头全镇现有各类工艺企业多家,从业人员逾5万,年产值达30亿元,拥有福建名牌产品企业8家。
同样,古典工艺家具产业也是仙游县的支柱产业。具有“家具之都”之称的仙游县,年,全县工艺美术产业产值亿元,其中,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年产值多亿元,企业3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年,仙游县GDP总量为.58亿元。
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简称“仙作”,但半个多世纪前,仙游民间手工艺人依靠这一手艺连谋生都是个问题。仙游地貌属于“七山一水二分田”,但并不盛产木材。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仙游县部分乡镇陆续办起了工艺厂,一批淘金客陆续下海,奔走于闽南、台湾、东南亚、美洲等地,承接寺庙修建的工作。与此同时,他们从海内外各地带回各种名贵木材,进行家具加工生产。“红木家具”的概念逐渐形成。
后来,精明的他们发现,利用制作家具的木材剩下的边角料,还可以做成佛珠。
佛珠产业在仙游出现,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蒋玉飞对1℃记者分析说:“这里寺庙众多,宗教信仰较浓。以前建设寺庙时候剩下木头的边角料都会拿一些去做成佛珠、书签、戒尺等等。近些年,红木家具的兴起,本地人自然就用上等家具材料的边角料来做佛珠了。”
榜头镇的木珠制作车间林春挺摄
仙游名如其地,在唐代,仙游就素有“僧乡佛国”之誉。没有官方的数据统计这里究竟有多少寺庙,但根据1℃记者现场目测,几乎几公里的间隔就有一座寺庙。
从为当地寺庙和佛教信徒制作佛珠,慢慢地,仙游佛珠悄然走向了全国,并于年开始大规模发展。
仙游佛珠兴起有一个大的背景,即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佛教热”和“文玩热”,其中的代表性群体就是名人。一个轰动曾经全国的例子是,年4月7日,某名人在京举办60岁大寿晚宴,近百名流、富豪盛装出席,人手佩戴一串由颗佛珠(象征着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组成的手串。
陈剑辉等多位佛珠商家向1℃记者回忆,在名人效应带动下,其他消费者也趋之若鹜,仙游佛珠一举成为了一种风行全国的潮流饰品。
火热
行驶在榜头“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第一街”的街道上,出租车司机李容向1℃记者回忆,在鼎盛时期,前来批发佛珠的人和车辆,让赤荷社区一度成为仙游“首堵”。她说,“有时候一堵就是个把小时。要是在当时,你给多一半的钱,我也不愿来。”
当时整个赤荷社区挤满了排着长队、拿着现金来买佛珠的批发商。但由于人多,许多人甚至连一串佛珠也买不到。
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商家们不得不加班几点。因为加班多,不少佛珠工厂的工人,一个月可以领到48天的工资。为了节省时间,工厂甚至请厨师为工人做饭,而且饭菜比家里的还好。
价格原本元一串的佛珠,陈剑辉等商家当时可以买到两三千元。有些商家甚至因为价格被抬得太高而曾一时感到心虚,但后来也就习惯了。
众多佛珠商家向1℃记者介绍,行情好的时,一串好的沉香手串甚至可以卖到上千万。许多名人在仙游购买的佛珠手串,价格都在几十万左右。
对于一串佛珠可以买到上千万元的现象,陈剑辉说,那都是炒作炒出来的。但根据1℃记者在采访中了解,沉香佛珠上千万元的交易虽是少数,但交易额达百万元的在业内并不少。
陈剑辉没有具体透露当时自己一年的净收入有多少,他只是说:“赚了点钱,当时十家就有九家都赚钱。”上述其他不愿透露姓名的佛珠商家则私下向记者透露:“一年百八十万没问题,这很正常。”
“这还是少的。”他们中有人说,“规模稍微大一点,工人有几十人的贸易商,一年净利润都有上数千万,甚至上亿。”
1℃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众多佛珠商家,都开着捷豹、奥迪和宝马等高等汽车。在榜头镇,每村每户都盖起了四五层高的独栋楼房。
榜头镇的木珠商铺林春挺摄
利润大,市场广,门槛低,使得越来越多的榜头人开始加入生产佛珠的军团,纷纷做起了佛珠小作坊。原先,他们不少人还在田里耕种,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在家里经营一家扁食小餐馆。
随着这些人的加入,整个榜头镇的小作坊遍地开花。1℃记者在这里看到,随处都有小作坊,它们主要设置在村民家里。几个人,几台设备,便可组成一家手作坊。
在许多村民家里,一楼往往是卖佛珠的商铺,上面则是制作佛珠的小作坊。也因此,他们的商铺和工厂的租金为零。
年,《福建日报》引述据仙游有关部门的数据说,7年,仙游从事佛珠行业的个体企业有近家,但到了年前后,当地涌现出1.12万多个注册商家。有知情者则向1℃记者透露:“这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最多的时候有0多家。”这样的数据,实际上隐含着仙游佛珠行业的发展隐患,恶性循环也由此开始。
回落
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第一街”的大门,一直到赤荷社区,大约需要几公里,在这过程中,李容的出租车一路顺畅,毫无阻碍,仿佛行驶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庄。
李容边驾驶着汽车,边对1℃记者说自己的收入减少了。“现在一天赚几百块已经非常困难。”她说,“佛珠生意不好,我得收入就跟着变少。当时在这里开车,我一天的净收入都有大几百元。”
年是仙游佛珠发展的顶峰,随后逐渐回落。
陈剑辉也说,现在的生意已经“差了一半”。“那时(生意好的时期)早上六七点商店就已经开门,现在到九点还有很多还没开。”他说。
同样是开着夫妻店的李明伟(花名),甚至打算卖掉年买的那辆奥迪Q7,换成相对省油的日本车。“现在首要问题是活下去。”
上述众多受访的商家也向1℃记者表示了同样的观点:“现在真的难做。”
一家有十几名员工的商家用自己的例子说,行情好的时候,他的商店营业额超过上千万,现在只有五六百万。“最关键的是,以前利润高,现在利润低得离谱,因此挣得就少了。”他补充说。
经历过市场的疯狂之后,如今的榜头镇常见各种关闭的商铺林春挺摄
佛珠现在利润低,除了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带来的冲击外,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使得佛珠成本水涨船高。
以前,陈剑辉夫妻二人独自租下一间商铺,现在则是跟另外一名商家合租,目的是省钱。
按照陈剑辉和其他受访者的说法,榜头镇的商铺也几乎关了一半。从相对繁华的赤荷社区超走南溪村的方向一路走去,1℃记者看到,越往前,关闭的商铺就越来越多,招租广告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商铺的年租金也在下降,陈剑辉所租的商铺原来每年租金十几万,现在少了三分之一。由于他所租的商铺位于赤荷社区的核心去,下降得不算多。在稍微偏僻一点的商铺,租金甚至下降一半。
按照《福建日报》引述据上述仙游有关部门的数据,在年,已有多个商家离开了佛珠这个市场。不过,蒋玉飞认为,真实的数据可能比这个还多。他1℃向记者解释说,由于这些商家属于个体户,船小好调头,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暂停营业转行,因此很难统计。
仙游县佛珠协会会长唐建成此前表示,许多人入行后由于技术的缺乏,才发现做好佛珠远非想得那么简单。紧接着市场上出现大量次品,相邻的店,同一种产品价格就相差很大,进而导致买家误判,市场开始出现混乱。
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多名佛珠老板均向1℃记者表示,为以次充好,不少商家采用胶水等化学物质浸泡佛珠,让佛珠质地和卖相看上去更好,卖的价格更高。
“我们之前就干过,用化学物质把佛珠一桶桶的泡。”一位商家甚至向记者坦承,“说实在的,当初也不想这样做,因为胶水这样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但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无法与其他这样做的商家竞争的,无法生存。”
现在,那些退出佛珠行业的人,不少已经回到了“以前做什么,现在就回去做什么”的状态。
“再也回不到当时了。”在福建仙游榜头镇的商铺里,陈剑辉一边用手整理零散的金星小叶紫檀木珠手串,一边慢条斯理地对1℃记者说,珠串的价格,已经回落到“疯狂”之前的状态,这也算是一种理性回归。
突围
仙游县佛珠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