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一家人准备重新翻修一下院子,但是刚刚翻开土地,就看看两块巨大的红砖,哥哥还趴在跟前仔细研究,弟弟已经看出来,这怕不是两口棺材,弟弟告诉哥哥这个结果以后,两个人都一脸吃了苍蝇的表情,合着他们一家人在人家的坟头上睡了几十年,兄弟俩纠结了半天,还是决定给文物部门打电话,但是他们来了却也执意不能开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听我慢慢解释吧。
解开墓主人身份
上面说到文物部门赶来以后看见这两口棺,心里都一沉,一口还是好好的,就像刚刚下葬一样,除了上面的一些泥土。另一口已经被盗的不成样子了,甚至棺材板都不知道去哪了,只有散落在地上零星的几块碎骨头,把人家棺材板掀了,还把尸骨随便扔,真是祖坟冒烟缺了大德了,导致现场一片狼藉。考古学家们还是准备先清理不成样子的那一口,其实也就是图个心里安慰,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这就是走个过场,压根也不跟清理不出什么来,很快这边就清理好了。
准备去看另一口的时候,专家们注意到了一块石头,把他周围的土清理开了以后,发现这是一块碑,或者是说这是棺材里这个人的墓志铭。上面写着墓主人的出生年份,李氏生于绍兴己卯年,看见绍兴专家们也震惊了,这竟然是一座八百年前南宋时期的古墓,那时候南宋的年号就是绍兴。这个她的丈夫为她撰写的墓志铭。落款是赵伯澐。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想想宋朝姓什么,这八成应该是赵匡胤的孙子或者是重孙子。这个发现还是很振奋人心的,这里面的文物应该不会太少,这也是补上了南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空缺。
古墓的周围还围着许多的村民,都还希望专家们挖出什么来,他们能分一杯羹呢,专家们赶紧把他们赶走,准备开下一口棺了。只不过奇怪的是,整个棺材看起来严丝合缝的,还没开始研究怎么开棺呢,就有个小伙子抱着一摞本子,跟专家们说,这是赵氏族谱,我是赵氏的后人,我现在不让你碰我祖先的墓。他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正好刷到了开棺的视频,并且视频的标题是赵匡胤后人赵伯澐,他就赶紧拿着族谱过来了。
赵伯澐墓的秘密
专家们尴尬地能用脚趾能抠出一座古墓来,谁能知道八百年前的墓竟然还有后人,人家还找上门来了,不过来了也没有,像这种上百年的墓已经属于国家了,不能私自保存起来,所以,现在这座古墓的主人已经是国家了,听说完这些话以后,他就灰溜溜的走了。但是族谱还留下了,而且还真的在上面找到了赵伯澐,他还是真的赵匡胤的孙子,并且还是第七代世孙,虽然早就猜到了这种情况,但是正经看到冲击力还真不是一般大。而且周围的村民们也终于想起来了赵伯澐这个人,在村子旁边的五洞桥就是他修建的,他曾经在苏州做过县令,没想到这么几百年了,这桥竟然还能用。
不过专家还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就是李氏的墓被损坏成这样,但是赵伯澐的墓为什么完好无损,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将赵伯澐的墓小心翼翼移开,下去慢慢查看了一番,发现赵伯澐的墓虽然不大,但是整个墓里是真空环境,并且他的墓也并没有解除到地面,所以也不会被腐烂。
开棺
那时候下葬的时候,可能是想要葬到妻子的跟前,但是没有费劲将妻子的墓移进来,没想到还是被破坏成了这样,解开了这些谜底就该开棺了,有的人家比较忌讳这种事情,所以专家们准备去三公里以外临时搭起来的棚子中开,但是这中间有一个人说现在不能动,周围的人都很奇怪,都到这一步了为什么不能开。他说浙江这种天气,阴天雨天的可能性比较多,不贸然开棺是因为,怕地下水渗入到棺材中,所以要把水先放了,他就在棺材底部有电钻钻了一个小孔,果然棺材中开始流水了,一直流了一天一夜才完全流完,不让移棺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棺材一抬起来,里面的水喝文物混在一起,那不成了个滚筒洗衣机了吗,所以才等水放完才能走。
好不容易到了棚子里以后,发现棺材根本打不开,好像下葬的时候就没有留一个口,但是还是有人会开这个,要不说术业有专攻呢,他在棺材东瞧瞧西看看,突然感觉到一个地方是稍微鼓起来的,他断定就是在这儿开,没想打还真开了。但是在开盖的时候,他让所有人都离得远一点,因为这棺材在土里埋了那么多年,难免里面会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微生物,还有就是,原来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棺材,会在里面放很多的汞,如果大家贸然开了,可能会导致汞中毒,在电视剧《龙岭迷窟》中,马大胆众人贸然打开了棺盖,里面的水银大量的冒出来,他们差点中毒而亡。又把水银晾了一天,等它们挥发干净以后,才正式开棺。
棺椁里的文物
这时专家们才发现这口棺材的厚度就达到了10厘米,还,抹着石灰。还用松香将所有的缝隙都填起来,赵伯澐就静静地在这里面躺了多年,在年的今天终于重见阳光了这里面果然文物很多,最先看见的就是一床被子,还有各种各样的丝织品和绸缎,纱绫,但是因为这些东西都缠在了一起,并且还有一些都缠到尸骨上了,因为宋朝的衣服都是以轻薄为主,现在由经过了这么些年,所以都不轻易解开,稍微一不注意就会被撕破。后来这些文物还被称为是“宋服之冠”。也让更多的了解到了宋朝时亲王贵族们的日常服饰。对宋朝时期的衣服文化也有很多的价值,体现了古代高超的技术,体现南宋手做行业的发达,具有纺织技术的研究价值。
而这个时期有很多地方对外丝绸贸易日渐兴旺,赵伯澐坟中发掘出的丝绸文物为海上的张骞时期的贸易交流贸易提供了新的证据。而且墓中的纱袍和绫纱还曾经在杭州的G20峰会上展出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赵伯澐是个臭美的人,但是这也多亏了他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国家在丝织方面才有更多的参考的东西。
玉璧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震惊的,最震惊的是的棺材中,还发现了一块水晶做成的璧,并且上面还挂着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我们稍后再说。这块璧的上面连一个多余的划痕都看不见,古时候是没有机器的,那么这块璧就是人工做出来的。那时候的人的智慧我们是真的想象不到的。还有璧上面的那根绳子,这根绳子不像是古代的产物,倒是更像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尼龙绳,尼龙绳最早是在年发明的,但是在八百多年前的人已经在用了,这个属实是没有想到,古代人的聪明也不是我们能想象到的。还有一个重点是,这块璧上的铭文,一共四十九个字,意思是皇帝的祭奠举止,唐朝皇帝,昪,所以水晶璧是一个唐朝叫箔的皇帝,在内庭修道场。可能是当时的史官将这件事记录在璧上,后面不知道怎么几经辗转,落在了赵伯澐的手中,然后还被他当成了陪葬品。
还有一个香盒和几枚沉香,沉香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个价格不菲的好东西,而赵伯澐的墓中竟然有好几枚。并且盒子的材质还是竹子做的,经过还几百年的还没有完全被腐烂也真的是奇迹,因为盒子不完整所以它的测量也只是大概的一个数据,直径是12厘米,高4厘米。因为那个时候身上佩戴香盒是身份和有权势的人,在死后,这个盒子也是要一起进入棺材的,可见他当时还是很尊重当时的服饰文化的,沉香,铜镜,腰带一个也没有落下,这是当时标准的八品官员的服饰,也是一个极其注重自己的人,古往今来,我们最忌讳的就是衣冠不整,赵伯澐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给妻子写的墓志铭
赵伯澐做了一辈子清官,到死也只是八品官员,在死后才被封了一个“通议大夫”官职,相当于四品官员。曾经出任过平江府长州县令,其实赵伯澐给李氏撰写的墓志铭很长,小编给大家挑几句解释一下,亡妻李氏,是浙东安抚司的次女,21岁的时候嫁给了我,生了三个男孩三个女孩都还小,伯澐任平江府长州县令任期已满,带着家里人回家的时候,妻子李氏在路上生病死亡了,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了妻子。虽然墓志铭不长,但是也能看出来他对妻子的思念和依赖,还有他的文采斐然。
赵伯澐的功德
还有我们上面说过的五洞桥,也造福了当地的村民八百年。当时这个地方的水流特别的急,而且地基还全是泥,人只要一掉下去就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性,也被当地的人民称为是“龙口地”。这座桥是当时的县令张县令修起来的,他的字是孝友,所以这座桥也叫孝友桥。这座桥修的时候也是艰难万分,但是张县令觉得,再难也要修。在经过几年的时候后,终于修好了。东西向的桥大大地方便了百姓的日常出行。后来这个地方的张县令升职去了别的地方,赵伯澐就来了,在这中间,因为这条河没有闸,所以每次涨潮或者是水患还有下暴雨的时候,就只能让它这么坚持着,但是在赵伯澐上任前,这座桥塌了,所以赵伯澐上任屁股还没坐热,就开始着手重新修建孝友桥了。重新修建过的孝友桥的规模是原来的10倍,又因为桥下有五个圆形的洞,所以也叫五洞桥。桥的两面建造了好几个石墩子,水来的时候也能稍微挡挡,桥面曲折波澜,两侧是用的白色的大石板。在明朝的时候,是很多文人墨客聚集的场所,站在桥上赏月,也在这个时候写下了很多关于五洞桥的佳作。感兴趣的话,大家自己去找找吧。到了清朝的时候,五洞桥还是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损坏,所以也修了一下,不过这次没有大动,只是将破损的地方补好了,结构是没有动过的。
赵伯澐的两袖清风
宋朝人多是风雅的人,两袖清风的人不缺,趋炎附势的人也不少。赵匡胤在死后,将自己的皇位给了弟弟,让他也遵守诺言,皇位给兄弟不给子女,但是赵匡义没有听进去这句话,在他自己死后将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直到北宋灭亡,赵构建立起了南宋,才谨遵祖先的诺言,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兄弟。还有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和赵构很像,他是一个很有雄心战略的皇帝,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史上第一坏的宦官,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但是明朝最后的情形也不允许他这样了,和李自成的战争,屡战屡败,战士们也失去了战斗的信心,他也感觉自己即将要保不住也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了,李自成已经打到城门下了,他由自己的贴身太监在山上看着,城中的百姓弥漫在战火的侵扰下,家家都流离失所,此时他也体会到了什么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最后吊死在了一棵歪脖子树上,应证了那句话,天子守城门,君王守社稷。这几人中,赵构,朱由检还有赵伯澐都是一样的人,不是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的人。从他的陪葬品中几乎都能看出来。其实我们前面一个没有说的一个话题就是赵伯澐的陪葬品都很多,不知道大家发现了吗,如果发现了话就在弹幕上说出来吧。其实也不是很少,只能说是不丰厚。在南宋的百姓中,这样的物品已经算是非常多了,但是赵伯澐作为皇亲国戚,并且和唐朝比起来,甚至称得上是一句寒酸,
文人的追求
除了几套比较精美的衣服之外,最贵重的东西就是那块水晶璧和香盒。前面我们说了赵伯澐在死后被封了四品大官,就相当于现在的局级官职,除了这个官职之后,人家可是正正经经根正苗红的皇室后裔,那怎么也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并且还重新修建了孝友桥,这可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大家不妨代入一下,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赵伯澐,再想象南宋的习俗,他是南宋的大官,并且还是皇室血脉,但是他却对皇权不渴望,甚至是不屑一顾的,这是赵伯澐自己的要求,一方面是当时南宋的丧葬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虽然只有衣服,但是大多衣服都是比较朴素的,颜色都是黑色,褐色,和灰色,对于那种大红大紫的颜色甚至是敬而远之的,这也是当时文人的追求,他们追求雅而非俗,像大红大紫的颜色穿不好就容易显俗。还有我们上面说过的水晶璧,因为当时宋朝的衣服都比较飘逸,所以它的作用就是压着衣服翻飞飘逸的下摆,而且也是作为一种比较精美的饰品出现的,这这种璧也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只不过在后世的它的名字演变成的禁步,形式也变成了几个圆形的玉环穿在一起,作用就是为了约束以前女子走路的不能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但是在宋朝来说,这种璧的作用不仅是为了好看,更多的是为了实用,而且水晶璧的年代是南宋三百年前,赵伯澐能一直保存到现在,并且保存的也非常完整,南宋文人对玉器也不是一般的喜欢,总之就是,所有很雅的东西他们都喜欢。
现在很多人都多收藏癖,有的是喜欢收集邮票,有的是喜欢集鞋子,古时候,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收藏热,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有的人喜欢将玉佩玉环的都佩戴到身上,也是当时文人们的一大标志性符号,文人们的终极梦想就是这样的。弹琴、下棋,看书,画画,焚香和插花的特技让宋人具有独树一帜的雅士艺术品位。赵伯澐作为皇室后裔自然也在这些人之中,在宋服宽袖广襦的褶皱里,衣袂翩翩的开合间颇有妙趣,又有一些禅意。这种虚虚实实的意向才是那个时候文人追求的目标。通过赵伯澐的墓的开发,也让我们知道了宋朝哪里都充斥着优雅的时代。
文物的保护
我们在对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以后,怎么修复也是个大问题。还是在科学技术下的应急手段,让这批文物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护。抢救性保护就是在第一时间,在刚刚拿出棺材的时候,就进行消毒,记录,信息提取,清洗,平整,然后还要再弄干,第一时间做出这样的行为,才为后来的修复奠定了基础。其中这66件衣服当中,一共有55件是赵伯澐日常穿的衣服。我们前面说了不让立即开棺就是害怕里面的微生物,会对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里的消毒也是害怕微生物的侵害,并且还要一直持续58个小时,为了研究墓中发掘的衣服中所蕴含的意义,还采用了比较科技的方式来检测采集出来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还用扫描、三维记录、CR扫描,就是数码X线摄影。其实就是可以在人不接触衣服的可能下,让CR扫描衣服有几层,然后在清洗的过程中,也避免了对衣服的二次伤害。在这样的扫描下,工作人员在衣服上发现了剧毒,后来发现是水银,这应该就是开棺的时候里面冒出来的水银。到现在为止,从墓中发掘出来的所有衣服,都已经完成了应急保护工作,并且还在这个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保护修复方案,现在也已经完成了剩下的修复部分。南宋的人有着文艺而肆意的生活。在那些衣袂飘飘、香烟袅袅的清雅气息里,或许也能圆一个很少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梦。最近几年,有很多的年轻人都开始穿汉服了,这也就是现在年轻人对于古时候生活的幻想,正好赵伯澐的墓也让我们更加充分的见识了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总结
每一件文物都是有故事的,每一个古董都是有灵魂的,甚至是几件衣服,也让我们确实见识到了南宋人民浪漫优雅的生活方式。年,赵伯澐以62岁的高龄下葬,在年的时候被重新现世,可能这也是一种缘分。还有一点就是,平时在土里面掩盖了几百年的棺材里的丝绸,早就在里面已经化为扉粉了,更不用说保护和修复,但是为什么赵伯澐的丝绸毫发无伤,我们在上面提到在赵伯澐棺材中的松香和石灰,当时的南宋人民已经掌握了一些防腐技术,松香和石灰就是为了防腐,再加上棺材里面是密闭真空环境,想要腐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的丝绸保护的非常好。最开始我们说的赵伯澐妻子的墓被盗成那个样子,不知道赵伯澐会伤心成什么样子,就葬在妻子的身边想守着她都没有守住,所以科普文物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