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从纸上谈兵说起1dwkxcz4
TUhjnbcbe - 2020/6/12 11:25:00

从“纸上谈兵”说起


战国时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对阵。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经去世,上卿蔺相如重病,带兵的是老将廉颇。廉颇根据秦强赵弱的情势,采用筑垒固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的策略来消耗秦*。


    秦*欲速决速战,于是散布谣言,说秦*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赵王对廉颇坚守不主动出战的策略早就不满,一听此言,就立即召回廉颇,让赵括任前线总指挥。这一决定,引起包括赵括母亲在内的许多人的反对。


    病中的蔺相如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可见赵括的“纸上谈兵”不只是家人知道,朝中大臣也知道。历史上对赵括父母以国家大局为重,不护子短的做法,一直受到赞赏。


    但笔者却有疑问。赵括的“以天下莫能当”,却只会“纸上谈兵”,并非始自兵临城下的秦赵交战之时,赵奢活着之时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不帮他改正呢?赵奢完全有条件让儿子参加实战锻炼,让他在实战中了解战争情势的瞬息万变,不是单恁熟读、背诵兵书上的战争原则、原理等等所能行事的。


    显然赵奢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参加实战锻炼有风险,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赵括自幼就熟读兵书,在*事理论上常常难倒其父赵奢,赵奢内心大概是高兴的。有这么聪明的儿子,讲起战争的行*布阵,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能不高兴吗?以赵奢在赵国的身份、地位,围绕在他身边的人肯定不少,见赵奢有这么健谈的宝贝儿子,岂能不夸奖几句呢?在众人的夸奖下又岂能不彭大赵括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心理呢?


    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心理绊随着赵括一天天成长、彭大。到了成人,即使父母认识到赵括这种心理的危害性,要其改正也难了,这就是人们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笔者是做教育工作的,所在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能进我校读书的大都是小学、初中的佼佼者。笔者发现,“自以为是”的学生数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他们中的不少人既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所读学校的明星,在各种比赛中都曾为所读学校赢得过种种声誉,他们不太长的求学生涯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渡过的,从未有过失败、挫折,受批评的经历,他们的自我感觉是超乎寻常地良好。


    有不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能马上认识到“山外有山楼外楼”,明白自身的不足,抛弃“自以为是”的心理。但也些学生不能正视现实,依然生活在“自以为是”的狭小天地中,迷恋着已经不再的时时事事有赞扬的氛围,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教师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大有怀才不遇之感。在这种不良心绪影响下,学业成绩下降,郁闷感增生,如教师、家长不能及时地对症下药,就会由自负变为自卑,丧失自信力。


    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对子女的每一点进步、成绩,鼓励、表扬是应该的,以激发子女的上进心、自信心,但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一味地夸奖,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适度的挫折教育,能使子女或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在学习、生活、思想、沟通、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完善自己。


    另外一点教训是:一定要和实践结合。上文已经说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养成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心理,是没有让他及早参加实战锻炼。倘若赵奢生前能让儿子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至少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心理能得到及时纠正,赵括、赵国及其*队的结局也或许会好一点。


    我们的子女,我们的学生,像赵括一样的人有没有,答案显然是有,且个体数不少。他们懂得一些理论,会耍嘴皮子,觉得创新、赚钱,容易得很;上一辈人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低,视野不开阔,创新精神和能力都不足。只要他们出马,点点鼠标,财富就会滚滚而来。他们的自我评价与别人的看法相距甚远。现在的招工单位说大学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其根源是我们的教和学,都有脱离实际、实践的倾向。


    我们的子女或者说学生,可塑性很大,为防止养成像赵括那样的心理、心格,在重视、督促文化学习外,也要让他们多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小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身心,知识、能力等方面得以和谐地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纸上谈兵说起1dwkxc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