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香传》中丁谓对海南沉香之评定------奠定海南沉香地位
丁谓对海南沉香的高度评价,影响后代甚巨。其中有一段对于大食与海南沉香优劣之评比,文字精采,也影响日后文人对香之品评。
乡耆云:比岁有大食番舶,为飓风所逆,寓此属邑,首领以富有,大肆设筵席,极其夸诧。州人私相顾曰:以赀较胜,诚不敌矣,然视其炉烟蓊郁不举、干而轻、瘠而燋,非妙也。遂以海北岸者,即席而焚之,高烟杳杳,若引东溟,浓腴湒湒,如练凝漆,芳馨之气,持久益佳。大舶之徒,由是披靡。
这段叙述,丁谓借用海南乡耆人士的说法,实则是个人看法;这也是历史上首度对于香的评比及气味高下之意见。丁谓将香之评比,从视觉中所见香之烟雾到嗅觉的气味差异,最后到情意的感受。
首先,从香出烟之评定。从大食之「炉烟蓊郁不举」对海南「高烟杳杳,若引东溟,浓腴湒湒,如练凝漆」的形容。历来中国人用香的目的之一,是「焚柴以事天,燔萧以供祭祀,达神明而通幽隐」,丁谓在《天香传》中也叙述得十分明白:「香之为用从古矣,所以奉高明,所以达蠲洁。」因此,高举而上,浓郁的烟才能上达天听,此亦丁谓评定海南香胜出之因。
其次,气与味之评。大食之香,气「干而轻」、味「瘠而燋」;海南香则「浓腴湒湒」。通过嗅觉的感受,丁谓认为温润、清和之气味胜于干焦。在《天香传》另一段关于海南香品级的评定,对于香之气味优劣,说的更清楚:「生结*熟,品之下也,色泽浮虚,而肌质散缓;燃之辛烈少和气,久则溃败」。气味「辛烈少和气」之香被列为下品,此为丁谓对于香之气味的批注。
第三,香气持久之评。芳香之气能持久方能胜出,故海南香「芳馨之气,持久益佳」。这也说明在宋人笔记小说中,每每谈到贵胄的奢华生活,以香为要角,总不免有「数月香不灭」、「衣冠芳馥,数日不歇」等来印证。
丁谓是第一位提出从香之烟、气、味之品评者,其后善香者对于沉香的评定,皆据此开展;同时也树立中国文人对于香之气味的评定准则。例如:南宋另一位品香高手─范成大于《桂海虞衡志?志香》中,分别对海南之香与其他海外之香做了更深入的比较: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一博投许,芬蘙弥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
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意味又短,带木性,尾烟必焦。其出海北者,生交址及交人得之海外蕃舶,而聚于钦州,谓之钦香,质重实多大块,气尤酷烈,不复风味,惟可入药,南人贱之。
其后对海南沉香的评定,皆不出丁、范两人论述范畴。如: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沉香」条云:「海南亦产沉香,其气清而长。」《陈氏香谱》卷一引陈正敏云「水沉出海南,……香气清婉耳。」
不过,南渡之后也有不同声音的出现,如钦宗之时蔡京之子蔡绦被流放于白州(今广西博白),撰写《铁围山丛谈》便提出:「海北有高、化二郡亦出香,…吾久处夷中,厌闻沉水香,况尔者贵游取之,多海南真水沉,一星值一万,居贫贱,安得之?因乃喜海北香。若浚水地号『瓦灶』者为上,地号『浪滩』者为中,时时择其高胜。热一炷,其香味浅短,乃更作,花气百和旖旎。」海北香即广东高、化二郡所产之香,藉此也看出海北香之气味贵在有旖旎花香,但香味浅短。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对海南沉香做了批注:「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胜,士人未尝落南者,未必尽知,故注其说。」
?以下为来源信息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多分享、积福报!如果您觉得该内容您朋友可能会喜欢,建议点击右上角图标分享给他们;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或复制xiangdao搜索查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