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沉香屑middot第一炉香 [复制链接]

1#

年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面世,就引来轰动。

年的我第一次读张爱玲就是从这第一炉香开始的。

许多年之后才明白,为什么这一炉香要用沉香屑这样词来托底,越名贵越狼藉,越迷恋越心痛,到了终不过是一提便休的往事罢了。

好吧,在深秋来临之前,让我们一起点燃这一炉香,祭所有的过往。

文章的一开篇就是一幅风景大片,最适合在电影中由远而近的度欣赏,青春靓丽的女主葛薇龙站在香港山头华宅前,她眼里的“姑妈家花园”是这样的模样:

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室内又是另一个模样,略下不表。

在这段描写室内装潢的文字后,是同样精辟的小结:

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葛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彩的一部分。

爱玲笔下,很少有特别忸怩和含蓄,要说的话简单直接,像刀刻的工笔画,每一个人物都线条分明。

但单只有直白是远远不够的,爱玲给自己的每一幅画面配置了大量的留白,鲜明的人物加上特别干净的底色在冲突的场景中,足以清晰地展示每一个人物长在骨子的性情。

这大约就是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让人难忘的缘故。

文章继续紧锣密鼓,把葛薇龙第一次到姑妈家的尴尬展现的淋漓尽致,并通过两个女仆的打闹把姑妈家的冰山一角亮了出来,留出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还没来得及猜测这样的伏笔会在哪章哪段重新跳出来一个结果,她就接二连三扔出大量的线头。

快节奏也是爱玲的特点,所以看爱玲的小说,得从头到尾都是紧绷的,很难中途松弛下来,直到故事终结才可以轻松地叹出那一口气来。

原生家庭是社会学最有贡献的词汇之一,这个词汇的到来引发了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