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古到今,香晕染了整个中国历史,你知道古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www.sohu.com/a/110057289_119104/

说到香,不管别人怎么样,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母亲为了熏蚊子而点的蚊香,大家都知道,蚊香气味很不好闻,而对于孩子来说,更是拒绝蚊香的刺鼻气味,因此,童年的我们对于香来说是没有好感的,当然,我们小时候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香的气味,有人喜欢闻汽油,而我却喜欢闻火药气味,比如火柴燃烧,比如鞭炮炸过后,空气中的香味,觉得比蚊香好闻。

到青年时代,也迷上香水,不过都是比较廉价的,特别喜欢与花草有关的香水,比如*角兰,茉莉花等香水,但怕被别人说,于是,改为佩戴*角兰。

那时,我虽然喜欢读李清照的词,但什么金猊,瑞脑一概不懂,也不想知道,而对于屈原的诗,里边写他佩戴芳香植物,老师说是一种象征,于是,我们也以为是象征,没有从古代习俗上想。

当然,到现在,我们说到香,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甚至我们到凡是佛教气氛浓的景区都少不了买三炷香去菩萨那里上供。不过,我的父母不是在宗教氛围浓的家庭长大,加之他们也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三零后,对于烧香礼佛不感兴趣。当然,现在年龄大了,又开始热衷与此。

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中国古代最初还没有制造香料,但却已经用天然的香装饰自己,那就是从商周开始的,佩戴香囊习俗,这在《诗经》中有反应,男孩女孩们将送芬芳植物和香包当成定情物。。而战国时期更盛,男人女人都会佩戴香囊,尤其是端午节更是佩戴香囊辟邪祛除*虫。所以屈原所写的真不是象征。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是远在西域诸国。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但在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

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熏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魏晋南北朝以降,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

因此,宋朝之前,用香几乎很少,而无论汉代乐府诗歌还是唐诗,都很少有关于香料的描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比喻,而李白也是喜欢佛的,自然常见寺庙中香烟缭绕了)而其他诗人写到熏香熏被笼都是宫廷或者达官贵人的家里。

北宋以来,民间有了用香习俗。开始有香料出售,也有会制作香料的匠人。在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第一部的第二个故事中,就出现一位制作香料的女子,她的鼻子能够闻出多种不同的香,而且,里边的男二号,富家公子公孙策几乎每天买香,而且要给女二号送一束鲜花,只是,女二号的心思在包拯身上,对富家公子不感冒。

当然,那只是电视剧,不过也是在对宋朝人的生活习俗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细节,包括推动案情发展的细节。而我相信,更多年轻人是在那部电视剧里边知道宋朝人喜欢用香料的。用的方法几乎都是熏香,比如读书人夜晚读书很容易疲惫,用熏香提神,还有就是驱除蚊虫蟑螂等。在宋词里边有大量的词写到熏香,香炉,尤其是李清照。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之舟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

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过纵观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用香,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熏燃之香: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

那时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西域离中原路途遥远,宫中仅有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熏香也最早成为宫中的习俗,大多用来熏炙衣被。唐代熏笼更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和凝作的《何满子》中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常在屏帷”,此处的“香鸭”、“睡鸭”都是用来熏香取暖的器具

熏香不但能够使衣物芳香怡人,甚至能使整个室内充满芬芳气息。当然,不是任何香料都适合所有人,于是,在许多宫斗戏中,尤其是清朝宫斗戏,便把香料当成谋害怀孕妃嫔或者让不该怀孕的妃嫔绝育的材料。而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手段可谓雁过无痕。只是宫斗戏不能当做历史看,谋害圣上子嗣,那是灭九族的大罪,没有几个嫔妃敢。而几乎所有热门宫斗戏中无子嗣的妃子都是真实的皇上宠妃,都是有子嗣的。

不过,清朝自从道光后,皇宫子嗣稀疏,到同治以后,连皇上都让侄儿担任了,也许与宫廷里的香有关吧。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一正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就是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里论香说的“仓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悬佩之香:古代很早就有佩戴香的风俗,《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不仅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

不仅仅身体佩戴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

不但帐中用香,宋代贵妇人的车里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辛弃疾的,《青玉案》中就有香车宝马,自然是车里边悬挂香囊的缘故。

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球,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在杜牧的阿旁宫里,就有“渭水涨腻,弃脂水也”,宫女洗漱倒进渭水里的恐怕不止胭脂,还有水粉,这样才起一层腻。

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此外还有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

计时之用:古时候没有钟表,计时除了沙漏,便是燃香,一炷香时刻,半柱香时刻,现在古装片都会用这细节,比用沙漏更有诗意。

杀人之用:在《水浒传》和其他武侠小说中都有,在人们熟睡时,从窗户纸撕一个小孔,伸进一根细管子,里边装着线香,让它徐徐燃烧,也把迷香注入房间里,让人麻痹,然后杀人越货。

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

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

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定时器来使用。

当然,因为香有提神醒脑,让人宁静,使空气芬芳怡人,因此,古人用香都与琴棋书画有关,古人弹琴和品茗,都会沐浴焚香,然后开始弹琴,这也是很优雅的习俗。有一种诗情画意。而这也传承到现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